畫畫的那些二三事Ⅱ:抽象、幾何與硬邊

 

 

 

特輯特輯! 這次要來簡單介紹繪製幾何抽象圖畫的一些心得與小撇步,內容大略會分批為簡略的背景介紹以及執行面的講解,例如工具、材料的準備。那麼編寫此系列的動機呢,是想透過一連串(應該還算)輕鬆的心得分享,提供給各位新手畫家們一些有趣、簡便又低成本的學習管道…

 

聲明:以下內文的語體及描述,會僅量以個人經驗、聯想與平易近人的角度來著墨,因此專業、精準、理論方面的資訊就無法達到100%確切的程度,但還是會避免極端謬誤的情形出現,煩請讀者(特別是學生報告用)需繼續查閱相關資料,並勿以專業、學院、研究或商業的層次來審視此文。重要!:任何參與付費課程經營、商利、競賽、升學申請資料準備以及相關經費申請事宜的訪客亦請迴避,並嚴禁未經許可任意抄襲挪用。

 

總之我只能提供閒聊、心得與個人想法嘍! 

 

需事先稍有了解的關鍵字有:『幾何抽象』 Geometric abstraction,『硬邊繪畫』Hard-edge Painting,『壓克力顏料』Acrylic paint

 

 


 

Part 1  抽象幾何學,學幾何抽象: 繽紛的無形棋盤

 

18404ad8a486ed14c8f797f923da4024

"Suprematism," by Kazimir Malevich

 

 

 

先來聊些背景知識~

 

最最最簡單的說法來解釋的話,所謂『幾何抽象』 Geometric abstraction 的藝術風格,於西方現代文化之中,約莫起源於20世紀初期,其特性為透過幾何形體,來呈現抽象式的構圖。然而根據維基的介紹,回教傳統藝術之中,幾何抽象概念之運用,早於西元七世紀便相當盛行,其宗旨為透過幾何形狀(例如馬賽克)的紋理排列,來連結宗教精神與心靈體悟,是為以視覺串接思維的媒介。

 

並且像在The Brilliant History of Color in Art(page12~13)這本介紹色料發展歷史的專書之中,亦提到澳洲北部Tiwi Islands的原著民幾千年來持續使用極簡色調與抽象圖示,來標註與身份、環境相關的訊息。事實上若再繼續探索下去的話,我們會發現幾何形式的抽象藝術,起源是遠比想像中還要久遠,應用層面更是廣泛多元,只是在歐洲文化歷史的演進之中,需到20世紀初才漸被公認為一大藝術潮流。

 

讀到此段敘述時,不禁想起於Paul Klee (保羅·克利) 畫冊中所看過的一段描述。一開始Klee畫的是一般的風景、靜物圖畫,並漸漸融入抽象的觀維,然而,當他走訪突尼西亞之後(1912年),便深受當地的風土氣韻與宗教建物所影響,而開始繪製一些「比抽象更抽象」的創作。

 

 

記得高中時初次看到他的畫作,就覺得…只有格子,堆起來像是房子又像是晒衣場的格子,除此之外也只有顏色,各式相似又相斥的色調…

 

但是,覺得顏色好像會說話,顏色與顏色之間好像是朋友,好像相互吸引,又好像會冷眼對視。

 

這樣的藝術,沒有咄咄逼人的主題強調,並且表達的感情相當厚實、親切,卻又神秘…

 

…就彷彿說了我最想聽的話,說了關於我最想知道的事,但說了什麼聽不見,看了之後卻覺得好像知道了什麼。或許精神信仰與心靈思想的結合,一開始總是如此懵懵懂懂吧!

 

 

Master of colour. In the desert by Paul Klee (1879-1940, Switzerland)

Master of colour. In the desert by Paul Klee (1879-1940, Switzerland)

 

 

 

"A line is a dot that went for a walk. " ー Paul Klee

 

(簡譯:一條線,就是一個去散步走走的點)

 

 

好,以上就是關於幾何抽象藝術的最最最簡單介紹啦! 各位如果想要進一步理解幾何抽象藝術的構成要素、歷史發展等等的介紹的話,可以繼續查閱更多相關書籍與影片資料哦! 對了,去圖書館吧! 就算只靠直覺隨便翻翻書看看圖也okay啊! 只是…建議勿僅以維基百科的粗略定義做為基準哦,因為有些維基的介紹寫得很好,可有些就…

 

然而,上述的介紹讀完之後,相信你我心中留下了些許印象:幾何圖型與抽象畫作的繪畫,雖然普遍被視為相當現代、摩登,甚至是極具未來感的畫風,但其實概念精神方面,跟人類文明的發展一直相輔相成。在每個世代,每個文化,以及每個人,隨時皆有可能重新發現,重新定義並重新探索幾何抽象藝術的內涵。

 

所以啊,當你覺得自己畫素描、人物、風景畫總是畫得很醜,但剪紙、畫線段、三角形正方形卻格外出色,或是純粹調色調得很精準,甚至就是喜歡將整張紙塗成單一的顏色…這都不代表你沒有畫畫的天份,而是你的畫風不同~你的作畫的思維模式不同,而那,就算在遠古的文明之中,都可能早是常態呢!

 

更重要的是,有些孩童自小便具有著繪抽象畫的天份,或對幾何圖形…甚至對空間格局、透視圖方面,有種出於直覺的敏銳力,那麼他們也應被給予鼓勵與指引,勿以狹隘並且庸薄的刻板印象來否定他們嘍!

 

 

不過…一般人對於幾何抽象藝術或是廣泛的抽象藝術,好像總是存在著相當多的誤解。像是『好像很簡單啊!』、『這三歲小孩也會畫吧!』、『 啊不就尺量一量一直畫線塗色就好了咩!?』 幾何抽象繪畫或是極簡藝術,皆常給人這樣的負面印象。

 

然而其實他們說的也沒錯,是很簡單,看起來很簡單沒錯,但仔細說來,那是指觀者的視覺動線變得簡單,而不是作畫過程變得簡單。當然若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教堂壁畫比起,是沒那麼耗工耗時,但卻大有可能更為耗腦傷神~ 一下筆就是千百種考量的結合,很像下棋! 並且畫得出來很簡單,畫得好卻非常困難。

 

倘若認真考量到概念的極端性突破、各種隱而不見的角度設計、調色要訣、質感等等,其實抽象畫比起畫出已知的具體人體、線條來說,更具挑戰性,繪製過程也依然繁複,並且一樣不容易複製。微妙的是,仔細比較20世紀的抽象表現派(abstract expressionism),與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畫作,相通之處甚多。

 

 

倒是,關於三歲小孩也會畫,這…也可以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解讀。

 

 

以前看Malevich的畫作都會都覺得…就幾個大方塊的,有什麼難畫的? 那我用傳真機也畫得出來好嗎! (超北七),不過現在了解真的有多難畫了!

 

 

以下進入下棋模式: 什麼樣的顏色,什麼樣的色料~ 又要混合哪些色料,哪幾種顏色?是否要摻一點二氧化紫? 醌藍? 墨魚汁? 茜草紅? 油彩? 壓克力? 要用瓷漆嗎? 要加什麼輔助劑? 比例如何? 如何畫出有靈魂的顏色? 這可是要持續吸住觀者目光,如同無限深淵一般的色澤啊! 什麼樣的筆刷,什麼樣的持筆角度,什麼樣的力道? 這樣的顏色適合什麼樣的形狀,什麼樣的四方體,多大的正方形,跟留白的區域差多少,位置如何? 留白的白色又是什麼樣的白色…這樣的一幅畫,要如何呈現所處的時代,表達畫家的情感、憤慨與信念!? 這樣的一幅畫,要如何永遠影響後世?

 

所以,不是三歲小孩也會畫,而是真正開始著手試著畫之後,才知道自己的功力只是三歲小孩的程度啊!

 

 

對啊,我們這群藝術世界的幼幼班新生,每天都在重新探索藝術、認識世界,然而如果有一天世界不再新穎,藝術也不再神秘未知,自己也不再急欲求知的話……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那就是創作的死期/死棋了啊!

 

 


 

Part 2 硬邊繪畫:與數學、科學、藝術與哲學一同跳格子

 

tumblr_lkoxmg7wfy1qza3n4o1_400

作畫中的Frank Stella

 

 

單從實際的繪製方法來談,抽象藝術之中還有所謂的"Hard-edge"的畫風~ 中文譯作『硬邊繪畫』~ 顧名思義 (不過以下內容我會使用原文Hard-edge來編寫)。Hard-edge不是一個確切的流派,意即各種不同的抽象流派之中,都可能有人採用Hard-edge的繪製方法,所以說它是Hard-edge"手法",是較為貼切的。

 

 

20世紀抽象畫家之中,如Kasimir MalevichJosef AlbersFrank StellaBridget Riley等大師的作品,便絕大部份採用Hard-edge手法,而像Wassily Kandinsky的圖畫有些是有些不是,Piet Mondrian的作品則是隨其風格的演進,愈漸大量使用Hard-edge手法。

 

Hard-edge手法的繪畫,特性是明顯使用「絕對」的邊線,不像一般風景畫的筆觸那樣充斥著朦朧又不規則的毛邊,也不像一般抽象畫那樣線條不一定要直,顏色之間也稍可容許暈染或其他雜質。Hard-edge就像馬賽克磁磚一樣,無論磚是圓是方,磚與磚之間的界線是分明的~ 像刀割一般分明,不像手繪一般朦朧。

 

以實例來解釋的話,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比較Mark Rothko(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與Josef Albers(德國包浩斯)的差異兩位都擅長畫單色的色塊,執著於色彩本身的表達,以及不同色彩之間的互動性,然而Rothko的色域繪畫(重要)手法,令色塊似有無限延伸的漸層,彷彿用顯微鏡看也看不出絕對的邊界,因而稱之為「色域」甚為貼切。但是Albers的情況就很不同了,以Homage to the Square系列為例,那些畫作簡直像是把不同大小的正方形色紙疊在一起~ 並且皆是90度直角與絕對的直線,這樣的構圖在Rothko的世界之中並不存在。

 

 

rothko_no_14

哇這漸層! 他是怎麼做到的~!? Mark Rothko的No.14

 

josef_alberss_painting_homage_to_the_square_1965

這是Josef Albers 的 Homage to the Square 系列其中一個版本 (1965)

 

p.s關於Rothko這些『看似』非常簡單,但實為神秘複雜的色域繪圖,可參考下列這則MoMA幾年前所製作的介紹影片。基本上就像講解員所說的~ 以大量松節油稀釋油彩,便可做出類似效果(不過也要看畫功,色域的薄層疊加是非常難掌控的),但相信畫家本人還試過更多不同的色料調配方式,而終究,無論我們猜測到多少他的調色秘訣,Rothko繪畫的手感與色域的疊層要領,還是無法輕易效仿的。很難啊。

 

 

★★至於Josef Albers Homage to the Square 系列,則多半採用油畫顏料(畫刀抹塗),但會以美耐森纖維板(Masonite)取代一般的畫布,或許那便是使色澤甚具動感的秘方之一吧!

不過下列這幅同系列的作品所使用的顏料是壓克力彩,這也使Albers成為最早以壓克力彩繪製專業作品的藝術家之一。

 
 
 
 
 
 
 
 
 
 
 
 
 
 

Josef Albers’s painting “Homage to the Square: Glow” was the first abstract painting from the Hirshhorn’s permanent collection to be featured on a US postage stamp (see previous post). It also enjoyed some attention when Joan Mondale chose it to hang in the Vice President's house in the late 1970s. At 48 inches square, the painting is one of Albers’s larger scale Homages. It also has the distinction of being one of the few that he made in acrylic instead of oil. (Josef Albers, “Homage to the Square: Glow,” 1966 acrylic on masonite.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josefalbers #albersfoundation #education #albersarchives @hirshhorn @juddfoundation

Josef + Anni Albers Foundation(@albers_foundation)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然而,廣泛的Hard-edge圖畫,並不一定是抽象,更不一定是幾何抽象。Hard-edge風格也會出現在人物畫或風景畫等等,指的是顏色之間具有明確並一致性地的絕對邊線。並且有的硬邊抽象畫的內容盡是些不規則狀形物,跟幾何形構毫無關係。再來抽象幾何的作品,也不一定全是Hard-edge,像剛談到的KandinskyMondrian就不一定了。還有,如Robert Delaunay與其妻Sonia Delaunay,他們大量使用同心圓與三角形的作品嚴格說來都不算Hard-edge。p.s. “Hard-edge”一詞有時也會用來指涉繪畫的「技法」或「失誤」,後者指畫水彩時控水出錯使得渲染沒做好,想要柔邊卻變硬邊了…

 

Delaunay夫婦的畫風隸屬奧費主義~Orphism,原文拼法竟與古希臘的俄耳甫斯教同名,且發源與法國詩人阿波里奈有關(他不是超現實主義的嗎),那應該蠻玄的。基本上Orphism還算是立體派(cubism)分支,但因仍受野獸派Fauvism的影響,並且又處於立體派演進至抽象派的轉捩點(以上摘自維基的敘述),因此既有幾何的概念,又有矇矓的質感,所以邊線仍較自然,邊線稍有粗有線,有直有彎也皆無妨。

 

Robert Delaunay, Simultaneous Windows on the City, 1912

Robert Delaunay, Simultaneous Windows on the City, 1912

 

 

說到Hard-edge的幾何抽象畫風的創作過程,便不得不推翻舊有的繪畫學習內容,也得修正常人對於抽象藝術的刻板觀念。這類的繪圖手法,不但有違傳統視覺符號的構造,又好像不是一種只要「有心」,便會「自然」發展出的繪畫形式…

 

因為,構畫Hard-edge需要工藝,幾何則需要數理頭腦以及建築、空間方面的知識,而那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必需更加紮實、細膩,也得更具玄哲意涵。

 

所以,你最好是個木工,是個油漆匠,也同時是個數學老師,又是個空間設計師,可是你不可以只是個木工,又不可以只是個數學家或建築師,更不能只是個設計師,你還是得要有詩人畫家感性的一面,你得看見木工與數學家看不見的事物,像是色彩的韻動、美學的判斷、詩意的表達、時代的流轉……

 

咦,聽起來並不陌生啊! 達文西對不對! 像達文西這樣就對了! (那不必買畫具了,先投胎再說吧哈哈哈!)

 

 

其實,針對Hard-edge幾何抽象,可以更確切的說:你有時得像達文西,有時得像提齊安諾.維伽略(就是Titian)這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或許在達文西眼中,Titian是個色彩狂*1,粗略地說,他的畫作,傾向以顏色的調性濃度~顏色的肉身與靈魂,來決定色塊的形狀與分佈,依此再以形狀分佈,來決定構圖的配置。但或許在Titian的眼中,達文西是個用色乏味的構造狂呢!

 

 

*1註解:雖然這裏拿來比較的是達文西老人家,但在The Brilliant History of Color in Art (page49)書中,就有提到『來自佛羅倫斯的大師』米開朗基羅,對於威尼斯的Titian如此著重色彩的傾向,似乎頗有微詞啊! "Nice color," / "But I wish the Venetians were better at drawing." (page49, line4~6)

比較以下三張圖之後,或許我們可以清楚理解米開朗基羅的說法,卻同時也能感覺到突顯出極細的精工線構,是會如何束縛住色彩的奔放張力。無論如何,一幅畫作的優劣,並不是取決於線構或色彩的著重…而是看畫家們如何將繪畫的各番元素充份活用……

 

畫畫的那些二三事Ⅱ:抽象、幾何與硬邊

Titian (1490-1572) 的 Polyptych of the Resurrection 約於1520~1522繪製
☆感覺這張圖檔色調有點走鐘 來源

畫畫的那些二三事Ⅱ:抽象、幾何與硬邊

上圖右上角Virgin Annunciate部份的細節 來源

 

畫畫的那些二三事Ⅱ:抽象、幾何與硬邊

達文西(1452 – 1519)Annunciation (全圖);約於1472–1475繪製 來源

 

畫畫的那些二三事Ⅱ:抽象、幾何與硬邊

 

米開朗基羅的The Creation of Adam (全圖),約於1508–1512繪製 來源 

 

 

然而若是電繪的領域話,是的Hard-edge幾何抽象也可以電繪,那又與一般Hard-edge手繪作品的創作要領不太一樣。所以學到最後,你說不定還得是個電腦高手,所以要再投胎再做比爾蓋茲嗎XD

 

剛回到三歲的年紀,現在馬上就要投胎變天才!? 班傑明的抽象奇幻旅程嗎? 太剌激了吧!? 不不不,我們接下來還是先從實際的作畫步驟來看看吧~!

 

在那之前,可以先來看看這則相當不錯的BBC紀錄片:

The Rules of Abstraction with Matthew Collings 

 
介紹抽象藝術百年來的發展,深從哲學、思想面探究……不過其實直接看圖片就好啦! 看看每個藝術家如何把抽象畫作視為嚴肅同時隨興的創作,也看每個畫家的作畫習慣各有不同…
 
 
 

The Challenge... A Tribute to Modern Art

 
這個紀錄片就厲害了,現代藝術全方位指南,高中時候透過這個節目認識了Bridget Riley;旁白是歐森威爾斯Orson Welles耶! 大國民! 第三者! 也太奢華了! 這位影史傳奇演員的口條,當然是好到不得了啊…
 
 

F for Fake

然而,Welles所執導的另一部"偽"紀錄片F For Fake更絕了,這種電影只有他拍得出來。F For Fake同樣談的是藝術,同時也談魔術,其實談的是假畫,談的是虛幻,談的是「做為騙術的真實」(絕對比你想像的弔詭)。影片中有一句挻耐人尋味的旁白說道:『假畫放在美術館裏久了,就會變真的了! 』這部片子看完之後再去美術館…唉,真的會有種真假難分的感覺呢! 覺得看看這種顛覆傳統思絡的影片也不錯,會讓你開始思考一些不曾思考過的事,像是…誰說符號一定就有意義? 誰說形狀一定就需要名稱呢? 誰說假的就不能同時是真的? 又是誰說謊言就不是事實呢? 然而創作抽象畫的起點,不就是思索一些不曾想過的事情嗎?
 
 
所以,趕緊拾起畫刀與畫筆,一同來思索未曾思索過的一切吧! 
 
不過在聽我介紹顏料之前…就先忍著點…先來臨摹Franz Klein,哈哈…
以前聽過名演員/藝術家Dennis Hopper的訪談說過,Franz Klein一進店裏就跟老闆說:「我要買各種顏色的黑色與白色」~好妙哦! 一直很喜歡下面這張攝影,柯川去古根漢看Franz Klein的畫。
 
"Photography is jazz for your eyes" ~William Claxton:
John Coltrane at the Guggenheim, NYC, 1960 photo by William Claxton (1927~2008)

畫畫的那些二三事Ⅱ:抽象、幾何與硬邊

 
其實幾何抽象,就像是以視覺來聆聽的爵士樂~ 像是Ornette Coleman的樂理、John Coltrane的樂句,以及Billie Holiday的歌語,若如一切都是流動的、韻動的、源源不絕的,並且充滿感性的。或把剛才那段Klee的格言做點延伸:幾何抽象,就是漫舞的色彩,與漫遊的形狀。那我們畫家所能做的,只是為它們設計禮服,然後順道帶它們跳幾步舞步嘍!
 
(續)

 

畫畫二三事系列:

畫畫的那些二三事Ⅰ:紓壓著色篇

NEW 畫畫的那些二三事 III:顏料工具篇

圖片來源:google搜圖;封面圖像來源:版主個人作品~ Copyright 2017 Anexcursion,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arrow
arrow

    anexcurs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