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陰陽魔界! 本系列將與大家一起來「考古」經典美劇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於1959~64年推出的原版季數。這些都是距今快10年前所寫的心得筆記,現在YT好像也沒人上傳集數了。注意~ 我們聊的是1960年代由羅德塞林先生 Rod Serling所主持的全黑白原版系列,不是任何的重拍版哦!! 所以不是史蒂芬史匹伯伯監製的電影版(1983),不是1985~89或者2002~2003的影集再版,也不是2019由”阿皮“喬丹皮爾製作的重返陰陽魔界影集。不過也別小看黑白原版哦! 論劇本、演技以及拍攝作的成就看來,原版還是有原版厲害之處,並且一些經典集數現今看來一點也不過時呢! 那麼這裏是本系列的第一篇,我們就先從陰陽魔界第一季挑出一些經典集數來聊聊(第一季最棒了),而介紹第二季的第二篇則在這裏。以下聊到的內容大多有劇透,等於是在讀短篇故事一樣了,煩請讀者注意。
(注意)錯字校訂中,敬請見諒!
Season 1 (1959–60) 第一季,嚴選7集。
S1E1 “Where Is Everybody?"
“The place is here. The time is now, and the journey into the shadows that we are about to watch, could be our journey."
1959年10月2日,陰陽魔界誕生之日,此日觀眾首次在電視上聽到主持人Rod Serling(兼創作人/主要編劇) 說述他所擅於說述的故事:各種非比尋常的故事…
“Where Is Everybody?"是陰陽魔界的開播集,也是所謂的前覽導讀~ 相當稱職的導讀:在短短30分鐘內,此集就將獨屬陰陽魔界的氛圍、其不同一般的敘述邏輯、其極具前瞻性的拍攝格局…全部都給一次呈現。而之後陰陽魔界的每一分集,格式上就會依循首播集這樣~ 先由Serling先生親自上陣做個簡單的開場白(故事不同開場白就不同),依此帶領觀眾進入故事之中~進入一個個迷幻離奇的境遇,最後Serling再出場做個小結。
並且首播集可不貪心,以陰陽魔界的平均水準來說這故事都還算好懂:
一位年輕男子醒來後發現自己身處荒涼小鎮,鎮上沒半個人影,他自己也失去記憶忘記自己是誰。他不斷呼喊,不斷尋覓,就是沒人,接下來他開始對著鏡子自言自語…最終這股極具壓迫力的孤立感把他逼至臨界點。他真的就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倖存的人類嗎?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後記:觀看此集時有稍稍回想起洛克哈德森主演的Seconds (1966)~以前Cinemax播過幾次,就感覺氛圍有點像。此外很喜歡這一集的攝影手法…相當鮮明俐落,一點也不過時,後來發現陰陽魔界真是外景一條龍~ 像是第一季第7集的"The Lonely“、第15集的"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第二季第24集的"The Rip Van Winkle Caper“…等等,取景都不輸當年的電影規格…
S1E5 “Walking Distance“
頗客觀地來說,陰陽魔界從開播集到大約第16集都相當具可看性,大約到17、18那邊稍稍可以喘口氣,就故事沒那麼緊湊了,之後又會再出現一些好東西。像第2、4、6、7集個人都蠻喜歡的,但本特輯不走以往那種"地毯式全方面分析"的路線,所以沒提到的集數就請各位讀者自己去欣賞體會了。
第5集 “Walking Distance" 是許多劇迷心目中的經典,氛圍有點玄,同時有點暖,無論什麼世代,什麼樣的生活,都可以深深了解這故事的寓意…與暖意。
Martin Sloan是位事業有成的中年男子,36歲的他在廣告界甚有作為(所以是元祖級的"廣告狂人"哦!),但是繁重的工作、緊湊的行程、索然無味的都市生活…他迷失了,他迷惘了,他快瘋了! 他想逃離這困鎖他的生活,但如何才做得到?
假日一趟隨性的兜風,他來到鄉下一座加油站,在與加油小弟攀談的過程中他得知加油站與童年生活過的小鎮"Homewood"相距不遠~ 走一段路就會到了。於是他便將車子留在加油站給小弟整理整理,人就試著步行至Homewood看看。
Homewood的陽光依然和煦,街道依然如舊,還有假日公園一向熱鬧無比…就連Martin小時候常去的藥粧店,也依然兼售飄浮汽水(加冰淇淋的),而且還是他孩童時代最愛的口味,價格也跟小時候一模一樣。他一開始不太在意,後來他請教路人自己童年住處要怎麼去,才發現鎮上竟也有個孩子與他同名,而當他發現那位同名的孩子時,孩子竟正在做他小時候做過的事:在涼亭的柱子上刻字~ 原來那孩子就是他自己! 就是童年的Martin! 這時他才查覺不妙…難道是……
Martin找到了小時候的住處,但父母根本認不得他,甚至還把他趕走,於是他到公園的旋轉木馬找小Martin~記得孩童時代在涼亭刻字那天,晚上還去了公園的音樂舞會/園遊會,玩得非常開心。可是Martin實在是太焦急了,他匆匆忙忙的好像要跟小Martin說什麼,但小Martin看見這奇怪的陌生大叔只是一直跑一直跑…後來受驚的小Martin被他嚇到而摔傷了腿。
Martin想告訴小Martin的是:現在就是你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你要好好把握好好珍惜,未來不會再有更多的旋轉木馬,不會有更多的棉花糖,不會有更多的音樂晚會。我只想告訴你…現在的你最快樂了! 就是現在,就在這裏…
後來Martin父親發現年長Martin掉了的錢包,他看到Martin的駕照與一些來自未來的收據,他大約明白了這是這麼一回事…
Robert(父):「你得離開了,這裏容不下你,這裏沒地方容下你的,你懂我說什麼嗎?」
Martin:「我懂你的意思,但我還是不懂…為什麼? 為什麼不能留下來?」
Robert:「我想那是因為我們都只能擁有一次…或許這樣的夏天每人只能擁有一次。那個男孩,那個我所認識的兒子,他才是屬於"這裏"的男孩,而這是"他的"夏天,就如你小時候同樣擁有過的那年夏天,所以別佔奪了他的夏天…」
後來Martin的父親還交代他說:「或許當你回去(回到原來的時空),你會發現那裏也有旋轉木馬與音樂晚會,或許你只是沒找對地方,或許因為你老是往你的背後(過去)在找,所以下次試著往前找吧! 」(完)
後記:看完這集覺得「回到未來」整個弱掉了…還好啦。也聽說此集激似雷布萊伯利「火星紀事」當中的某篇短篇故事,但我目前沒找到是哪篇。玄妙的是Martin的老爸說"這是屬於他的夏天,請你不要跟他分享…",彷彿意味著我們的成長便是步步踏尋於不同的分分秒秒,不同的分分秒秒又已是不同的時空,不過一旦踏過,就不能回頭,因為經驗值會累積、環環相扣、相互影響。
而像陰陽魔界所示,那個過去可能依然存在於不同次元的某方某處,但那些某方某處的過去中的你 ,也不會是現在的你了! 你以為過去就過去了,但說不定在不同次元中…那個過去依然是現在、未來,而那兒還有"另一個你"正準備踏尋…如此似乎也意味著記憶中的自己,終究也只是一團記憶,像照片錄影一般的複本,像陳列在記憶櫃上的紀念品。那麼就讓紀念品中的那個自己,安然地存在於紀念品之中的那個時空(那個陰陽魔界)吧!
或許吧! 時間終究是非線性的,但人類這種生物是不允透徹看清它的真面目的,為什麼? 不知道,看看人類千百年來的所作所為,所欲所怨…算了還是不要好了。
如果我們人類的存在對於宇宙而言,就是一條條的菲林膠卷的話…那麼一個人之一生就是一小柱的柯達底片…而每一影格中的你,都是不同的你~ 前前後後不同的你。然而這集的結尾說到:當Martin走回加油站時,他覺得腳痛痛的~ 原來,過去的你不是現在的你,但我說不是現在的你…並不代表那位就是別人~ 過去、現在、未來一個個不同的你,都依然是你~ 不同鏡頭,構成一部電影…玄啊!
所以當你誤闖陰陽魔界回到過去…去到另一次元,而那兒你的過去正在發生著,要記得過去的你雖是你,但也不是你。所以跟他打個招呼吧! 但別擋到他的路,別影響他的生活了…
S1E8 “Time Enough at Last" (Based on a short story by : Lyn Venable)
Henry Bemis是個平凡的銀行員,也是個"四眼田雞"~ 總是戴著一副厚重的眼鏡,除此之外他是個愛書成痴的超級大書蟲。Henry的同事與妻子皆不太理解人為什麼要這麼沉迷於書本之中,而且每有什麼大摩擦,Henry總是將書本擺在第一位。
總是抱怨沒時間好好看書的Henry,每日午休時間就是躲到銀行金庫裏閱讀,在那裏他可以與世隔絕,盡情盡興讀他的書,全全然地活在書本世界之中。然而有一天午休結束他打開金庫門時,發現一切都變了:毀滅世界的核爆發生了! 銀行被炸成了一片廢墟,街道被炸成了一片廢墟,所有的人都消失了(死了),所有一切事物全都毀壞、沒用了,並且全世界就剩下他一人。
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孤自一人算是什麼樣的存在? 在驚嚇與絕望之下,Henry拿起手槍朝向自己的太陽穴…不,等一下,遠方出現一熟悉的景象,是圖書館! 於是自殺的念頭便打消了。Henry走了一段路終於抵達圖書館,圖書館還有不少書完好如初沒被炸毀。看看鐘塔上破碎的時鐘,看看身邊一疊疊的書本,終於~ Henry終於有無限長的時間來做他最愛做的事情了! 那就是閱讀~ 不會有人打擾,不會有人取笑,書的世界就將會是他的世界,書中的一切將會是他所擁有的一切~ 唯一一切。
可是…
就當他拿起書要讀的時候,一不小心跌了一下,眼鏡摔到了地上,厚厚的鏡片突然間碎成好幾片。原來長期閱讀習慣所使然,他近視度數頗深,沒眼鏡根本啥也看不清楚的。
「不公平啊! 不公平啊! 我現在有時間看書了啊…」(完)
後記:因為有人的世界,才能沉迷於人外世界,因為有顧人怨的老板與黃臉婆,才讓金庫裏更安靜,讓書中的故事更豐富有趣。你討厭人,討厭這個世界,但世界末日剩你一人沒用的啊! 而且到時眼鏡壞了不能去寶島眼鏡送修哦!
S1E9 “Perchance to Dream“ (Written by Charles Beaumont)
“They say a dream takes only a second or so, and yet in that second a man can live a lifetime. He can suffer and die, and who’s to say which is the greater reality: the one we know or the one in dreams, between heaven, the sky, the earth – in the Twilight Zone.”
大家有過時間與夢境過程不對稱的夢嗎? 就是明明在夢中的情境很冗長,彷彿是好幾小時甚至好幾天發生的事一般,但事實上人只睡了十分鐘。這集的開場白Serling先生提到夢中的一秒可能就是人的一生,這是一則關於夢境的故事…
Edward Hall總是神情緊張疲累,因為時間是他的敵人,主宰生殺大權的敵人。有一天他前來到精神科診所看病,醫生看他累垮了的樣子便扶他至診間的沙發躺下。「休息一下吧!」於是Edward合上雙眼,但很快他就起身了。
原來Edward四天四夜沒睡了,不是睡不著,而是不敢睡,因為他相信一旦睡著就會死。
身為繪圖師的Edward具有強大的想像力,眼前任何的圖片、畫面、新聞內容,都可以在他的想像之中變成活的。但是,他的想像力已漸然失控,想像力與真實的差異愈來愈小,想像之中的事物會浮現於現實之中,特別是一些恐怖的事物,這對原本就有心臟疾病的他而言相當危險~ 他會被自己想像出來的東西給嚇死。
如今,他想像出來的事物已深植於夢境之中~一場童年時代就夢過的情境。他也知道如果再入睡、作夢一次,他一定會被嚇死。
他的夢總是非常真實,不止如此,他的夢會像連續劇一樣~ 不同日的夢還是同樣的情景,還會如上下集一般接連演繹下去。
他的夢中連番出現一座遊樂場,情境有些扭曲,卻份外真實。遊樂場中有預言家,也有個奇異的美女舞者~貓女MAYA,這位舞者總是畫著貓眼般的黑眼影,身著豹紋衣裝,肢體動作相當大膽,且笑起來十分駭人。一次次,一場場的夢境,貓女總會找到Edward,她還會誘惑他,引誘他去做一些危險、嚇人的事情~ 像是進入鬼屋(還蠻喜歡這段的)…
Edward跟醫生提到從鬼屋的怪夢醒來後心跳加速,非常痛苦,他認為貓女是要試著把他給嚇死,也覺得下次若睡著後再於夢中碰到她的話,人應該是醒不過來了。
後來另一晚在睡夢中他又被貓女給找著了,這次貓女帶他去坐雲宵飛車…他大喊我要下去! 我要下去! 貓女就叫他直接跳下去~ 「要下去你就跳啊!」 驚醒過來後他的狀況更差了。與醫生說完這些之後,Edward覺得醫生應該也束手無策了,於是他起身離開診間…
就在走到櫃台時,Edward發現櫃台的小姐竟然就是MAYA,萬分錯愕的他於是沖回診間,並往窗戶一跳~ 從診所所在的摩天大樓往地上一墜…
此時鏡頭跳接至同樣的診間,Edward像剛進來時躺在沙發上閉目休息,但醫生看了看便叫櫃台小姐進來幫忙,原來Edward已經斷氣了。醫生說他躺下沒兩秒便睡著,但一會兒後他於睡夢中發出一陣尖叫,連房外的櫃台小姐都聽到了。尖叫後不久Edward便停止呼吸了。
「是心臟麻痹嗎?」醫生與小姐討論著。故事結束。
後記:這是劇作家/小說家 Charles Beaumont第一則被陰陽魔界搬上螢幕的故事,他的寫作風格跟Serling先生又有些不同,顯然此集是陰陽魔鏡第一次嚐試恐怖驚悚的路線,個人是覺得陰森氣氛營造得挻不錯的。故事標題”Perchance to dream”來自哈姆雷特,然後我看一些相關介紹有提到這則故事的概念後來出現在80年代的著名恐怖片系列「半夜鬼上床」,不過自己覺得邏輯概念上黑鏡第三季第二集的”Playtest” (終極玩家) 之中也稍有借用。
此外,這集是目前故事時間軸較為複雜的一集~ Edward從沙發醒來並訴說自己病因的部份,就全部都是夢,這也吻合他的說法:自己的現實與夢境已經混肴在一起,並且有位叫做MAYA的女子會在夢中試圖逼死他。所以他在診間中睡著,而夢到的還是所在的診間~ 夢境背景直接就是現實,可是這段睡夢過程中他還可以在夢中回溯自己的夢,且夢中他的想像力還是失控了,於是就如MAYA上次跟他說的「想離開你就跳!」只是死前最後一個夢不是跳出雲宵飛車,而是跳下樓…夢到跳樓的瞬間,就是他死去的一刻。
那位MAYA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真的只是夢中的幻影嗎? 其實…在之後的某集她還會再出現……
S1E11 “And When the Sky Was Opened"
(Based on a short story by : Richard Matheson)
“Her name: X-20. Her type: an experimental interceptor. Recent history: a crash landing in the Mojave Desert after a thirty-one hour flight nine hundred miles into space. Incidental data: the ship, with the men who flew her, disappeared from the radar screen for twenty-four hours…But the shrouds that cover mysteries are not always made out of a tarpaulin, as this man will soon find out on the other side of a hospital door."
現在看見這段開場白,才發現字句中匿有玄機……
“And When the Sky Was Opened" 是目前筆者我最喜歡的集數之一(應該和第三季的"To Serve Man"並列第一吧),主要是故事敘說的「方式」相當厲害,讓你秒懂了一些道理,而且愈懂就愈膽戰心驚…真的,某些道理是很難用一般邏輯概念去思考,某些真相是根本不能沿用既定語言/文法來記述的…
一開始,鏡頭帶到X-20,一艘實驗型攔截機,在執行一次長達31小時的900公里太空飛行任務後,"她"被官方單位所"看管"著~ 置在倉庫內等待進一步勘驗。原來飛行任務途中X-20機身曾因不明原因從雷達上消失整整24小時,機上機員亦昏厥數小時,X-20後來墜毀於莫哈維沙漠,機員受輕重傷但無生命危險,還上了報被視為英雄。
接下來我們看見Forbes上校神情緊張地佇在病房門口,15號病房,他來給之前同於X-20執行任務的上校Gart探病,Gart在X-20墜毀時傷了腳行動不便,他心情倒是愉快,問問還能走跳自如的Forbes"外面的世界如何啊? 見了什麼人啦? 飛機怎麼了?",不像Forbes,一點也不像緊張無比的Forbes…
怪事發生了。Forbes說他昨天早上9點半出院,他明明與X-20的另一機員兼15年老友Harrington一同離開,但現在…Gart根本不知道Forbes在說什麼,「誰是Ed Harrington?」更詭異的是…昨天Forbes明明清楚看到報紙刊出Gart、Harrington與自己的合照,但今天翻開同樣的報紙~ 只有Gart與Forbes,報導內容也說X-20墜機事件發生時,機上的飛行員只有Gart與Forbes兩人。
Forbes堅決地說機員明明有三人,而且第三人Harrington對Gart而言也有五年的交情,怎麼Gart完全不記得了? 又怎麼昨天看的報紙跟今天的不一樣? Harrington怎麼就這樣…好像…完全不曾存在一般!? 然而Gart不是不記得,而是他根本不認為有什麼Harrington的,一開始飛行任務成員就是兩個人,一開始15號病房裏的病床就只有兩張…
Forbes繼續試著解釋他記得的事情經過為何:
…時間回到昨天,出院前Harrington還跟Gart有說有笑,Forbes則在一旁幫腔,他們還討論到三人合照看起來如何。出院後Harrington、Forbes到常去的酒吧小酌,連酒保也認得他們,受到英雄禮遇的兩位還被請喝酒。
突然間,Harrington無故愣住,敬酒時啤酒突然滑落至地上。Harrington說他有種很奇怪的感覺~~感覺彷彿…彷彿自己不該存在似的,彷彿…彷彿自己該要消失了。一開始Forbes聽了不以為意,後來Harrington去電話亭要致電給父母,但離奇的是…與Harrington通話的一方說他們從來沒有一位叫做Ed Harrington的兒子。
Harrington的感覺愈來愈不對勁,他又再重覆自己不該存在,甚至說了:「這感覺就像是…我們根本不該從上次的飛行任務生還回來的! 是不是有人搞錯了!? 搞錯了所以讓不該回來的我們給"溜"了回來!?」
接下來就在Forbes轉身拿起報紙時,報紙上的三人合照只有兩人~ 少了Harrington,報導的內容也只提到Gart與Forbes。這時Forbes再回頭,電話亭裏沒半個人影,剛才滑落地上的酒…水漬也全消失~水漬根本沒存在過。他問剛與他們聊天的酒保自己的友伴Harrington人呢,酒保回答說:「誰? 不是只有你嗎?」
完全錯愕的Forbes連絡了自己的女朋友,但她也從不知道誰是Harrington…他立馬拿起昨晚傳給女友的電報…怎麼今天一看,電報中也沒提到Harrington,明明昨天有說「我跟Ed要出院了」。隨後Forbes連絡上級時,對方一樣說從沒聽過Ed Harrington。這時Forbes已經被搞得快精神錯亂了,他試著回到剛才的酒吧…店已經打烊了他還破窗而入,他只能絕望地哭喊著Harrington的名字…
回憶完了之後,Gart還是很慎重地告訴Forbes:「我真的沒看過沒聽說過Harrington這個人。」後來Forbes想起Harrington消失前說過的話,他跟Gart重述了一篇:「或許Harrington是被"帶走"的,或許就像他說的…有人犯了錯,放過了原本不該繼續存在的我們…所以他們回來修正錯誤了…回來帶走我們了…」
「哦不…不要…我不要這事發生…不要發生…不要…!」Forbes看見鏡子中的自己後突然一陣慘叫,隨後逃出了病房,跛腳的Gart試著追上去但晚上了幾秒。他打開門往走廊一看…什麼也沒有…沒有Forbes…怎麼可能!? Gart呼叫護士前來,叫她幫忙去追Forbes,但護士不知Gart在說什麼,護士完全不知道他在說的Forbes是誰。
「妳知道Forbes的,他跟我一起入院的,昨天他還待在我隔壁的那張…」
Gart轉身指著他的病床旁邊的另一張病床…不,不存在,沒有另一張病床,15病房是單人房。此時Gart嚇得無法自己…
護士試著安撫Gart,將他扶至床上後她立馬去叫醫生。這時Gart驚見床尾擺著的昨天的報紙…照片只有自己一人…
鏡頭轉至樓梯間,一位軍官正與剛才的護士討論著。
「15號病房可以容納三位病人,目前是空著的。」
「我們去瞧瞧吧。」
來到長廊盡頭,15號病房一打開,沒有床,什麼都沒有。
最後Serling先生的旁白再度出現…此時我們看見剛才停放X-20的管制區域…沒有X-20,沒有任何的攔截機,就一塊帆布蓋在地上…彷彿一切不曾存在過…(完)
後記:籠統地說這則故事很"meta",並且解讀的方式不只一種,你可以以科幻的、靈異的、存在主義式的…甚至純粹超現實結構的角度去體會它。剛看完後我沒想那麼多,後來是在論壇爬文時,看見一則感想才覺得小有震撼:這故事告訴了我們…歷史是如何被篡改的。
哇靠~ 這層意涵可真犀利,有道理哦! 表示這整個故事向我們展示了真相是如何透過『情境架構』的調整,或者透過 『敘述形式』的變通,而被一步步給抹滅掉。因此,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知所謂「篡改」這一行為的特色就是:我們什麼也察覺不到~ 當事物消失時,你可不會看見它消失的過程,你可不會查見有什麼事物消失了,並且被消失的事物對你而言…彷彿自始自終從來沒存在過…最重要的是…你自己都有可能一瞬間就"被消失"~就在你查覺到事物正突然無故消失的瞬間。
看完這集之後,讀者們也來回述一下各位所知的『歷史』是為何物…就將這集故事視為「被消失的教科書」,來回想你我所知的台灣歷史、世界歷史、那些曾被視為不曾存在的戰事與屠殺,那些曾被視為戰爭卻不曾存在的戰爭…
別掉以輕心啊! 現在此時此刻…消失…正在世界某處持續發生著…
而你我,是否已懂得站在事物外、情境外來觀察事物事件的微妙變化? 如果懂了的話,那麼我們就約在陰陽魔界相會吧! (在Twilight Zone辦Twilight Zone網聚…)
S1E16 “The Hitch-Hiker” (Based on the radio play by : Lucille Fletcher )
一個年輕女孩獨自長途夜駛,在1950~60年代的美國鄉野…只意謂著兩件事:不尋常、危險。
我們的女主角叫做Nan Adams,是位百貨公司店員,休假期間計畫來趟橫跨美國的公路之旅,然而從紐約出發後不久,車子便在賓州公路上爆胎。故事一開始,我們便看到Nan與修車師傅有說有笑…
師傅:「輪胎磨得這麼光,路面又像布丁一樣的時速還開到65!? 小姐妳跟天使們一夥了吧!? 照這樣你要叫的可不是修車工,而是賣棺材的啊!」
以微笑回應後Nan上車準備跟著師傅開回鎮上,但這時她突然看見路邊有個落魄老老頭在看著她…老頭子舉起手勢要攔順風車,她看了一下覺得遲疑但不予理會,關上車門疾駛而去。
來到修車廠,和師傅結帳時Nan又看到剛那個老人,她開始覺得事情不對勁。
「沒有,我剛只是在看後面那個搭順風車的…」
「什麼順風車? 有嗎?」
鏡頭一轉。車廠後方的路肩沒半個人影。
開了50哩路後,Nan又看到同樣那個老人,後來經過維吉尼亞時那老人又出現,接下來繞進小路也看到他。只是站在路邊,同樣的表情,同樣的動作~ 像個稻草人一樣~ 舉起手、豎起姆指,意示要搭順風車。
她去餐廳時也問老闆附近搭順風車的人多嗎? 何止少,根本少到不可能存在,所以那個老人到底是什麼? 後來道路封閉要改道時,那個老人又出現了,他還跟上來找Nan說話:「要去西邊嗎?」Nan嚇得趕緊開車離去。沒想到來到平交道老人再次出現,車子卡在平交道上動彈不得,後來在千鈞一髮之際總算開離了鐵軌。
然而這時,Nan的心神已被恐懼所纏繞。她認定那老人要致她於死地。
車子開了三天三夜,經過田納西與阿肯色,Nan還是不時看見同樣的老人出現於路旁,路過無數無名小鎮,路過許多不成形的風景,旅行已變得像是飛行,公路已不再只是公路,而是逃難出路~ 她只想甩掉那老人,快點到達目的地…
第四天Nan駛至新墨西哥州,為了不想再撞見那老人她決定改走小路,接近半夜時分,她車子沒油了,跑向附近的加油站但沒人要賣她油,就算她解釋有人在跟縱她也不被理睬,後來路過的一個年輕海軍幫了忙,成功拿到汽油後,Nan提議開車載他去聖地牙哥。
車開了一陣子後Nan又看到那老人了,她嚇了一跳車子差點失去控制。她問那海軍有沒有看到人,海軍卻說沒有,誰也沒看到。Nan後來還想開車去撞那老人…海軍受不了急忙想下車,Nan卻使出混身解數要把海軍留下來,最後還是沒辦法。
在萬分恐懼之餘,她找到電話亭便趕緊下車打給家人。但接電話的不是Nan的母親而是另一人,那人解釋說Nan的母親因精神崩潰住院,事由是六日前她的女兒Nan在賓州公路上車禍身亡…
突然間…Nan不再感到害怕,她感到麻木,無知覺,就像有人把她的心給掏空了~情感、知覺、恐懼都已成空,全身只剩一具冰冰冷冷的空殼。這時她才查覺到亞歷桑那的星空是如此美麗,還有山脈、草原與荒漠…
「我想我明白了。」於是Nan坐進車裏。此時那老人坐在後座。
「我想這次妳準備好要跟我走了吧!?」(故事結束)
後記:和電影「靈異第六感」的情結有些相似,也是不可信任第一人稱(unreliable first-person narrative)的巧妙運用,並且很少看過國外影集把”鬼故事”說得這麼好的。個人覺得這故事題材不算新鮮,但看過兩三次後發現敘事方面蠻精緻的,像是女主角的型象、演技、她自白時提到的各種細節、公路電影元素的發揮,以及整體步調的掌控等等,總的看來可說是陰陽魔界之中極為出色的集數之一。
根據維基所言,此篇The Hitchhiker原本是一則廣播故事,最早出現於1941The Orson Welles Show (1941),後來陸續又被錄製數次。另外我們在最新的觀影考古清單中提過的著名Cult片Carnival of Souls 靈魂狂歡節 (1962),確實諸多元素與陰陽魔界此集相符,不過靈魂狂歡節的格局更大,諷喻50年代美國女性地位的意味更明顯,且結局結得更加玄奇,攝影更是美得驚人。讀者有空的話可以去Youtube找來瞧瞧。
S1E22 “The Monsters Are Due on Maple Street“
這是美國任何一處皆有的平凡小鎮,住著平凡的居民,過著平凡的生活。
但是有一天,完全無法理解的怪事突襲了這座小鎮的平凡。大停電。
不止如此,對外的通訊都失靈,居民們人心惶惶~ “人心惶惶"在此可不是裝飾潤飾用的成語,這集會仔細地展演給觀眾看什麼叫做人心惶惶。
原來只要用夜黑引出人心的黑暗,人類社會便會滅亡…
楓樹街,夏末的某一星期六午后,一切悠然舒適~ 烤肉的香味,孩童的笑聲、冰淇淋販的鈐鐺聲。
下午6:43。天空傳來詭異的巨響,伴隨著奇特的閃光。沒人知道那是什麼。然而Serling的旁白說道:那是惡魔即將降臨…
天黑之後,居民發現各家的電路與電話通訊全部失靈。是雷雨嗎? 天氣好得很呢! 有事前通知嗎? 沒有啊最近廣播都沒提到要停電啊。怎麼電話也不通了? 電話需要插電嗎?
接下來他們發現連汽車也發動不了。沒油了嗎? 不,油加得滿滿的。
好吧,步行到城裏看看發生什麼事吧!
「布藍德先生,你最好別去。因為"它們"不想你去。」一個年輕孩子突然叫住了準備去城裏的大人。
「誰不想我們去?」
「"它們"。」孩子指向天空。
就是坐著那東西造訪我們這裏的它們。
「每一個故事都是這樣說的! 千篇一律的內容,外太空來的飛船造訪地球…」
大人們覺得這孩子的說法太荒謬了,他們認為肯定有什麼可解釋的原因的,像是流星或太陽黑子的干擾吧! 但說是這麼說,大人其中一位也覺得自己說得有點沒說服力了。
「布藍德先生,你最好別去,因為…你可能根本去不了! 故事的結局都一樣的,沒人離開得了。除了…除了它們派來的人,它們派來的人~ 和我們人類長得一模一樣。」
它們事先派四個人~父母與兩個孩子~ 過來地球融入人類生活,並且準備接應太空船。這四個人長得就像人類,但他們絕不是人類。
布藍德聽了後開玩笑說:看來我們得搜搜這個社區了,看看誰才是真正的人類!
其中一位大人萊斯又試著發動車子,搞了一會兒還是沒用,就當他走離車子幾步後,車子自己突然發動了。其他的人看呆了,也開始懷疑了…為什麼他的就可以?
對吼,萊斯本來就很奇怪,他一直很奇怪! 對啊! 我們說要去城裏時他怎麼不跟過來?
為麼你的車可以發動? 你最好給我好好解釋。一群人開始圍著他怒吼。
此時,車子又再度自動發動了!
群眾之中一個婦人說她看到萊斯半夜都會站在戶外看星星,不知是在"等待"什麼一樣。
「連失眠也要定罪嗎!? 你們這些人有病! 你們在自己嚇唬自己!」
到了深夜,那群人還在萊斯屋外逗留,他們說是在監視他。甚至說看著星星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人…
還甚理性的布藍德試著要當和事佬,但大家的情緒都相當急躁,只管指責與遷怒,接下來群眾們相互煽動在說各自的事非。像是有人說他聽說布藍德晚上都躲在地下室弄什麼無線電的…
布藍德認為大家只是執意要給人定罪,只是在氣憤之下想找代罪羔羊,只是迫切要指出別人的不是…但再這樣下去,最後結果就是大家只會相互殘殺。
但就在說完之後,大夥兒發現有個黑影從遠方走了過來。有人立馬拿出獵槍打死了那人,後來才發現是自己人彼德,剛走去另一條街探查停電情形的彼德。這時行射的人變成被群眾懷疑的對象。就在查理為自己辦解時,查理家的電燈亮了。為什麼? 為什麼只有查理家亮了? 為什麼查理那麼急著打死彼此?
查理慌忙地想逃回屋裏,但群眾開始攻擊他,查理在焦急中還指責是剛那個孩子才是外星人。為什麼是孩子? 那個孩子怎麼會未卜先知? 大家開始追打那孩子,但在奔跑的途中,大家又看到鮑伯家的燈也突然亮了! 接下來丹的房子、威廉的房子…一家又一家的燈都一閃一滅的,查理的房子又閃了一次,於是大家有的拿著石頭,有的拿起獵槍,相互殘殺…
鏡頭轉到太空船上,兩名船員正交談著:
「明白整個過程了嗎? 只要把人類的一些機器停掉,像是無線電、電話、割草機,讓他們待在黑暗中數小時,然後靜靜等待結果。」
「結果都是一樣的嗎?」
「多少會有些許小差異吧! 不過…終究他們眼中最可怕的敵人,就是他們自己。而我們就只需在一旁觀看下去。」
一個又一個的小鎮,一個一個繼續看下去…
最後,Serling的旁白出現:
“The tools of conquest do not necessarily come with bombs and explosions and fallout. There are weapons that are simply thoughts, attitudes, prejudices – to be found only in the minds of men. For the record, prejudices can kill – and suspicion can destroy – and a thoughtless frightened search for a scapegoat has a fallout all of its own – for the children – and the children yet unborn. And the pity of it is – that these things cannot be confined – to the Twilight Zone."
略譯:征服的利器並非只有槍炮與轟炸等等的武力恫赫。有一種武器,叫思想,叫態度,以及偏見,而它們唯獨存在於人類心智之中。據記載,偏見殺人無數,猜疑可招引毀滅,並且不經思索地亂找代罪羔羊之者,終將自食惡果,並其惡足以危及後世,延續至下一代。遺憾的是,這類事情依然不足為奇…縱使在陰陽魔界這一端。
後記:相當精彩的一集,看過三四次之後更是佩服。此集所傳達的訊息對人類文明、思考方面極為重要,且在任何世代皆必須傳達,不止如此,這集的敘述結構,又懂得把此一傳達任務傳得強而有力。
透過這故事我們見證到許多:人在面對未知之物時所產生的恐懼與焦慮,總會迅速催化偏見、猜疑、怯弱及自私心理,而催化的過程頗快,失控得也快。明明是可以攻克之物,明明明可以退一步,可以理性思考,可以查明真相,但為何會鬧到自相殘殺的地步?請讀者自行思考了。
並且此集並非只是個寓言故事,它還向讀者展示了何謂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及其殘暴、蠻橫的真面目。如維基所列:麥卡錫主義是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指控他人不忠、顛覆、叛國等罪。它也指「使用不公正斷言、調查方式,特別是對持異議者和批評者進行打擊。」近似我們所說的"抹黑",但是更具系統性、講究步驟程序,不像抹黑是可止於片面說辭、發言或對話內容的。那不要對"麥卡錫"這種外來語存有無謂的美好遐想,當年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的此般手段針對與其意見相左的勢力發動大肆的誣告,以反共之名在毫無根據之下將他所"認定"的共產人士施行迫害,連愛因斯坦也受到波及。
回想楓葉夜這一晚的怪事,還有美國歷史上的類似鬥爭行逕,進一步就會想到更多關於殖民、誘發戰爭的歷史事蹟,只是太空船換成了戰艦,換成五角大廈,換成某某公約組織,或者某某銀行企業、某某貿易公司…
此外,也會納悶的是:為什麼人會對於明明無所根據的事情深信不疑!? 因為人早就被訓化為對於無所根據的事物更感威權性、敬畏感~ 無怪歷史上有太多血流成河的惡行,皆始於宗教信仰的曲解與岐異。然而置於現代、後現代…後TV時代的今日,人們依舊會依從於於各種無憑無據的事~ 像是假新聞、種族岐視的科學道理、人工美女、莫名奇妙的拜物價值觀…諸如此類。
為什麼? 你問我嗎? 我會說因為那風和日麗的楓葉街~ 那假日的烤肉香氣、打完棒球的孩童在路上嬉鬧著,還有冰淇淋車的叮噹呵噹聲…始終是一片假象。
James Baldwin會說那是用多少的暴戾、多少的殘殺與犧牲換來的假象,1960年電視機前的觀眾們以為這就是美國,這就是他們的現實,1960年電視機外的我們,也以為這就是太平洋另一端的自由大地~美國。我們就像住在楓葉街的居民,只是這條街包括了七座大海洋…
2018年的今日,各種假象持續升級幻化,溢越了真實,大腦連相信與否的指令都免去,更彷彿假象的崇拜,絕不離信仰式的狂熱。美國自身,就是一個個擬像的結合,因而相信美國,便會無法自拔地相信各種不知為何得相信的各種事物~為何不? 現今世代已教化成這等程度,因而相信美國,便會頻頻為那些毫無前因後果的美妙意象而激動,因而相信美國,相信世界,世界為何? 世界在哪? 整個世界都成了一團假象。思考免了,相信免了,就只剩消費…消耗…只是失控的消費慾在把持著一個個人的觀點、行動與判斷力。
看來在天上觀望著我們的太空船,到了下個世紀都還不必修正他們的侵略SOP~ 他們的任務可真輕鬆,派來地球就是福!
(續)
另有陰陽魔界第二季嚴選4集,按我前往
圖像來源:google搜圖、tumblr搜圖。
影集資訊: 片名:The Twilight Zone 播出年間:1959~1964
片名中譯:陰陽魔界 (源自 1985 重拍版,華視有播過) 創始人:Rod Serl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Twilight_Zone_(1959_TV_series)
List of The Twilight Zone (1959 TV series) episodes
The Twilight Zone (1959 TV series) (season 1)